深秋的焉耆盆地层林尽染。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“古村探秘+生态采摘”旅游线路游人如织。
“以前村里就几家小餐馆,留不住游客。”11月1日,七个星镇霍拉山村村民伊卜拉伊木·尤努斯说,现在党建联盟将各村旅游资源串起来,让村民们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收入有了明显增加。“在旅游旺季,我家开的民宿和农家乐,每月纯收入超5万元。”
霍拉山村有着霍拉山寺院遗址、大泉沟、小泉沟等丰富的旅游资源,但由于地处偏远、景点布局分散、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备,过去,游客并不多。
像霍拉山村这种面临发展困境的村在县里并不是个例。如何破解单个行政村产业规模小、抗风险能力弱这一发展难题?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。
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,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。”焉耆回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畅说,为了打破行政壁垒、整合发展力量,今年,县里创新组建了“片区党建联盟”。
具体来说,就是将全县8个乡镇的47个行政村与机关企事业单位、合作社、龙头企业、电商平台等抱团联建,聚焦“一乡一特色”,组建8个“片区党建联盟”,着力培育强村富民项目,让曾经“各自为战”的村庄拧成一股绳。
七个星镇党委书记张振伟说,通过抱团联建,将七个星佛寺遗址、哈尔莫墩村甜叶菊和车厘子生态采摘、霍拉山村众多旅游资源串联起来,形成了七个星镇文旅融合特色。
村村联建、村企联营、村商联促……每个“片区党建联盟”以此为抓手,选拔示范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联盟党委书记,建立资源清单,签订联建协议,定期召开议事会,定任务、明职责,形成大事共议、要事共决、实事共办、急事共商的联盟议事格局。
永宁镇成立了特色村寨联盟,该镇下岔河村党总支书记马蕊担任联盟党委书记,整合联建永宁镇各村红色教育基地、农家乐、合作社等资源,并与新疆教育网、库尔勒市实验中学、焉耆回族自治县第三中学等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,签订联建协议,成功打造“乡村振兴·青年趣行”研学品牌、乡村集市等。
“现在每周都有研学团队来。”马蕊说,村里的老党员当讲解员,妇女们做特色小吃,年轻人搞活动策划,大家都忙起来。今年,村里已接待游客1.3万余人次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。
“片区党建联盟”带头,县里还建立了“1+3”助力机制,即每个联盟均由包联县领导联系指导,负责总体协调;整合农业农村、文旅、发展改革等部门单位结对共建,进行业务辅助和政策支持;驻村后盾单位以及乡镇在人才和资金方面双重助力,构建起“需求收集—部门响应—项目落地”的闭环服务。县里的技术骨干、电商达人等组成顾问团,累计解决品种改良、冷链物流、直播带货等难题130余个。
为了激发各联盟活力,县里每季度召开“片区党建联盟”现场推进会,通过实地观摩、研讨交流等方式,分享“统一品牌、抱团发展”经验做法。开展“联建示范村”评选,对成效突出的联盟给予项目资金倾斜。
经过近10个月的不断探索,目前各联盟已打造焉耆镇“共富农场”、七个星镇文旅融合、永宁镇特色村寨、五号渠乡孜然产业等8个特色项目,带动联建村集体经济普遍实现增长5万元以上,吸纳5000余人就业。
焉耆回族自治县委副书记、组织部部长刘发平表示,焉耆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,进一步深化“片区党建联盟”机制,借助对口援疆优势,优化村村联建、村企联营、村商联促模式,培育特色种养、农旅融合等集群,强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建设,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助力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。(记者 张云梅)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