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疆油田的开采版图上,一群特殊的“采油工”正悄然上岗,它们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,却能让原本稠得像橡皮泥的石油“活”起来,乖乖流向井口。
“你瞧这两瓶油!”11月3日,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所稠油项目组项目长刘晓丽,手里举着两个透明玻璃瓶向记者展示。左手瓶里的稠油样品,哪怕把瓶子倒过来晃悠,稠油也纹丝不动;右手瓶里的油却截然不同,经微生物降解后,它变得像清水般顺滑,轻轻一摇就顺着瓶壁打转。
“难道微生物会‘吃油’?”记者好奇地问。
“它们可不‘吃’油!”刘晓丽笑着解释,关键在它们的“排泄物”——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分泌物,能降解、乳化稠油,将稠油变稀,这样就能轻松采出来了。
这,就是新疆油田创新应用的微生物冷采技术。
新疆油田的稠油中环烷基成分占比超60%,堪称石油中的“稀土”,用它能炼出军工、航空领域急需的特种油品。可这些稠油也有个让人头疼的毛病:黏度太大,常温下硬得像块蜡,想把它从地下“拽”出来,难如登天。
为了“驯服”这些稠油,新疆油田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想办法:先是搞“蒸汽吞吐”,往地层里注入高温蒸汽,把稠油“焖”软了再采;后来又尝试“火驱技术”,在油层里点火升温,让稠油流动起来。
这些法子虽有效,油田却像个“大胃王”——单是蒸汽吞吐技术,每年就要消耗大量天然气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”。新疆油田以碳达峰、碳中和为牵引,借助微生物这个“环保小能手”,解决稠油开采节能降耗痛点。
和热采技术比起来,微生物冷采技术简直是“低碳模范”:不用烧燃料产蒸汽,微生物在地下“工作”时,还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,既不破坏环境,又能降低开采对生态的压力。
如今,新疆油田的实验室里,已培养出上百种微生物菌,常用的有假单胞菌、芽孢杆菌、红球菌、产甲烷菌这“四大金刚”,每一种都有自己的“独门绝技”:
——假单胞菌会分泌鼠李糖脂,这些物质像洗洁精一样,能把粘在岩石上的稠油“洗”下来;
——芽孢杆菌的本事也类似,它代谢出的生物表活剂脂肽,同样是“洗油高手”;
——红球菌爱“抱团”,一群菌聚在一起,代谢出的糖蛋白大分子能把稠油乳化,让它从“硬块”变“液体”;
——产甲烷菌更像“打气筒”,它代谢时会排出二氧化碳、甲烷,当这些气体充盈在亏空油藏,能给地层有效“补能”,推着稠油往井口跑。
这些微生物的“上岗流程”是:科研人员先在实验室把菌种“养壮”,再运到专门的发酵厂“扩军”,最后通过注水井把它们送到地下油藏。等这些微生物在地下繁殖两三个月,就能帮着把稠油“采”出来了。
不过,眼下微生物冷采技术还有个小“缺点”——成本比热采高,所以新疆油田先把它用在“刀刃”上:专门对付热采技术也“啃不动”的剩余稠油,也就是稠油开采后期的“硬骨头”,每年能增油1万多吨。
为更好地推广这项环保优势突出的采油技术,新疆油田还专门召开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座谈会,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出谋划策。新疆油田将按照“先易后难、稳步推进”的原则,积极部署、稳妥推进微生物采油工作。(记者 于江艳)
 
